文化传播不是哗众取宠
2025-04-10 10:38:59? ?来源: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近期,拥有众多粉丝的外籍网红李美越引发争议。这个靠东北大花棉袄火遍欧洲的所谓“文化使者”,在跨国直播中歪曲原意、滥用低俗词汇,因人设崩塌而紧急道歉,但显然网友们都不买账。 理发师说脏辫结构复杂,解开就没法恢复原样,李美越却“翻译”说理发师嫌头发脏;用贬低性的词语称呼中国女孩,用英语吐槽粉丝“不像正常人”……违背他人原意故意添油加醋,这位网红身上暴露的不仅是专业能力缺失,更展现出对跨文化交流的轻佻态度。或许,他比谁都懂得“反差即流量”的套路,与其说是失误,不如说是故意制造冲突博眼球。 文明的繁盛,离不开文明交流、互学互鉴。将中性表达恶意降格,刻意制造文化对立,眼里只有对流量的渴求,心中没有对文化差异的尊重,是不可能担负起“文化使者”这个称号。当翻译者选择性地放大或扭曲信息时,其身份已经从转译沟通者异化为问题制造者。当翻译者放弃客观中立立场,把语言转换变成流量工具时,本质上是对两种文化的双重背叛。 近年来,无论是深耕中国市场的外籍网络名人,还是风靡海外的中国网红,这些文化交流使者通过创造性的内容转化,正在全球范围内搭建起“文化桥梁”。他们有的通过非遗技艺和田园美学展现中华文化底蕴,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具象的“诗意符号”;有的以家庭劳作的仪式感编织跨越文化的情感纽带,用直观画面替代语言解说,巧妙消解“文化折扣”;有的用美食、音乐、武术等构建起文化对话的彩虹桥,微观主体的故事折射国家发展的气象。无论哪一种样态,展现的都是真诚的对话、友好的交流。 文化交流不是披着传统外衣的生意经,而是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双向对话。这场翻译争议,敲打的不只是打着“文化交流”旗号投机取巧的“李美越”们,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如何进一步优化“文化转译”工作,更好拉近各国民众之间的距离。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如何讲好中国故事、传递中国声音,考验着每一位“文化使者”对自身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转译能力,对文明多样性的包容与尊重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