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再被“零添加”忽悠了
2025-04-08 15:56:54? ?来源: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日前,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,其中明确提出,不允许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。 近年来,不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字样,暗示这些食品天然、健康、安全、优质,甚至有调味品企业在注册商标中醒目地印上大大的“0”字样,以此作为噱头吸引消费者。然而,这些所谓的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,要么是玩文字游戏,要么是利用认知偏差误导消费者。比如,一款果汁饮料标注“不添加蔗糖”,但实际添加了结晶果糖、海藻糖、麦芽糖浆等糖类物质,其糖分含量并不低;有些产品声称“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”,实际却使用了其他替代甜味剂来达到类似效果。 其实,从科学角度而言,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概念本身就站不住脚。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,只要在安全标准范围内使用,就能在改善食品口感、色泽、延长保质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如在面包制作中添加适量的乳化剂,能让面包更加松软可口。强化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概念,言下之意是“有添加剂就意味着品质不佳”,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。如果放任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这类用语误导消费者,将有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 此次两部门出台新规,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,无疑是一次对“凡添加剂皆有害论”的有力澄清。新规禁止企业炒作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概念,有利于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上,让食品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。新规的出台,也为市场监管与整治提供了有力依据,今后若有企业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表述误导消费者,必将受到严厉处罚。这无疑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、有序的食品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国新办发函[2001]232号 闽ICP备案号(闽ICP备05022042号)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〔2019〕3630-217号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